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理想的召唤
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
2月5日,六封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书信手稿原件入藏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这些书信手稿是马克思写给《资本论》法文版出版人的,虽久经岁月洗礼,泛黄的纸张上,字迹依旧清晰。
珍贵的文献,记录着马克思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艰辛历程,也反映着马克思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不懈奋斗的伟大人生。
回首百年风云,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黑暗长夜里中国的出路与方向。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在理想的召唤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追寻真理、砥砺前行。
夏明翰,湖南衡阳人,1921年冬,夏明翰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积极投身工农运动和革命工作,参加组织秋收起义。1928年3月18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在汉口被捕。在狱中,夏明翰用半截铅笔写下三封诀别信。一封写给妻子,让妻女“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一封写给姐姐,“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还有一封写给母亲,“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两天后的清晨,夏明翰走上了刑场。临刑前,敌人问他有无遗言,他要来纸笔,从容写下那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慷慨就义,年仅28岁,他的女儿夏芸还不满半岁。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为理想而献身的无惧无畏。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肖华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时,根据自己参加长征的亲身经历,创作的诗歌《过雪山草地》。
“革命理想高于天。”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
据统计,长征途中,“三方四路”红军先后参加战役战斗600余次,长征出发时共有20多万人,到达目的地时还剩5万多人,仅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漫漫征途洒遍了共产党人的鲜血。很多烈士临终前说:“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他们与夏明翰一样,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红旗一定能到达”。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至把胜利的旗帜插遍全中国。
就在红军长征的同一时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小说以作者自己亲身经历为蓝本,描写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贫苦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历程。在艰难困苦中,保尔表现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坚贞,展现了坚毅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奥斯特洛夫斯基借书中保尔的独白,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心声:“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人中,中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吴运铎就被誉为“中国的保尔”。他出生于江西萍乡安源煤矿一个矿工家庭,为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投身新四军。在条件极端艰难的状况下,他和战友们建起我军第一个军械修造车间,修复了大量枪械,成功地制造出一批批新枪新炮。在武器弹药研制、试验中,他带头干最危险的工作,先后数次严重负伤,砸坏了左腿,炸断四根手指,炸瞎了左眼,身上大大小小留下了无数伤疤,几十枚弹片没有取出,仍坚持忘我工作。
“一个人有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并无限地忠诚于这个理想,他就能经受任何风雨和困难的考验。”吴运铎在自传《把一切献给党》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而我们的事业却无限长久。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的劳动融合在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理想是如此高远伟大,像那深邃的星空宇宙,理想又如此具体实际,像那鲜亮的秋叶春花。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召唤下,无数共产党人立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毛泽东在闭幕词中意味深长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正是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奋斗、敢于牺牲精神的写照,是当抗日战争进入夺取最后胜利的重要关头,为了“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党中央发出的号召。这句话,也成为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员令。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上世纪50年代,夏明翰的女儿夏芸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她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在江西的赣南、宜春、九江等地工作,常常在深山荒岭极为艰苦的环境中跋涉、吃住,为我国第一代有色金属勘探开采工作默默耕耘。
1955年初,为国家建设需要,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至西安。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几千名西迁师生在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在西部建设最前线开疆拓土,奉献青春。
也是在这一年,钱学森在经过长达5年的软禁生涯后,终于与家人从美国辗转回到祖国。次年,由钱学森受命组建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茫茫戈壁滩,“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
理想召唤着每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无论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还是西部计划志愿者“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时代在变,共产党人为理想奋斗的昂扬姿态永远不变。
忍痛告别重病卧床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不幸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夺走了宝贵生命,黄文秀将自己30岁的芳华,定格在扶贫路上。
“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我有什么理由不来?这是我的使命。”黄文秀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主动请缨到革命老区广西百色,接受组织安排任务,奔赴偏远贫困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动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比共产主义更值得信仰的信仰。”这是千里扶贫、魂归大山的退伍老兵王新法写给妻子的信。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阳基村扶贫干部丁永华,即便生前多次被警告血压过高,但他却说:“没有谁不惜命,唯有共产党人不怕死”……
西海固,是红军长征结束的地方。长征路上,红军翻越了几十座高山,最后一座是这里的六盘山。上世纪90年代,当地干部群众响应国家扶贫政策号召,从大山深处搬迁到靠近银川的引黄灌区,在福建对口帮扶下,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
“撸起袖子加油干。”西海固的蜕变只是脱贫攻坚事业中的“沧海一粟”,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践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向贫困发起最后的攻坚战, 290多万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挺上战场,至少770多名扶贫干部倒在冲锋路上,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兑现党旗下的誓言。
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触手可及。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鼓舞全党全国人民:“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理想。这两个字,始终印刻在千万共产党人心头,战火纷飞的日子,和平发展的日子,未曾有一日忘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共产党人的终生课题。
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用汗、用血、用生命灌溉理想,“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理想必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