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红色根脉融入城市肌理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02-04

1.jpg

中共一大会址 上海市纪委监委供图

  站在上海市兴业路向东望去,是正在火热建设中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为迎接建党百年,2019年8月31日,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11月17日,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暂停对外开放,启动百年来最为彻底的修缮。

  “按照新馆建设与旧址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纪念馆建成后,新老建筑将横跨兴业路两侧,形成开放式、街区式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说,届时会有更多人感受到融入城市肌理的“红色因子”。

  从一大会址前的这条小路出发,中国共产党走出了开天辟地、跨越百年的伟大征程。

  1921年7月23日晚,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石库门民居里,13位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在楼下厅堂围坐。灯光摇曳,中共一大在这里召开了。时隔一年后,不远处的辅德里,中共二大召开;1925年初,中共四大在广吉里落下帷幕。

  红色是上海的根脉。从1921年诞生到1933年中共中央转移至江西瑞金,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多数时间常设在此。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第一部党章、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确立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党的组织、执行使党群众化的组织路线……循着时间脉络,能清晰感知一个政党从弱小到强大、从九死一生到蓬勃兴旺的求索。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一批批中国的先进分子,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经过反复比较、鉴别,最终找到和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说。

  为何选择上海?许多研究者给出了答案:海陆通衢的地理方位,开埠后产业工人不断壮大的阶级基础,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思想土壤,还有经济、社会、人口结构等多重因素叠加。“上海是中国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最为集中的城市,也是中国工人阶级、新式知识分子和各种思潮的集中地,此外还有独特的城市资源,汇聚了现代政党领导社会运动的所有条件。”徐建刚告诉记者。

  如今,中国共产党已从最初只有50多名成员,发展成为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领航中国,走出积贫积弱,稳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而上海,这座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始发地,正将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相连接,开展一场同时间赛跑保护修缮红色遗址的抢救式工程。

2.jpg

   图为正在施工中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新的基本陈列展厅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将展出各类展品超1000件,其中实物展品600余件。(图片来源:新华社)

  位于淮海中路1834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品保管部,文博工作者们正在为新馆的展陈忙碌。“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我们满怀敬畏之心,每一次打开、查看都非常小心。”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王长流说,“这段历史太厚重了,一定要在我们的手上保护好、传承好”。1989年出生的赵嫣一从复旦大学文博系毕业后就在此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和这些红色文物近距离接触,我时常被一些微小的细节打动。”她告诉记者,哪怕是一个印章的位置变化,也能从中发现动人故事。

  “其实,我们都是这座‘精神家园’的守护者。”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宋依璇目前所思考的是,超过12万件的馆藏已开发和挖掘的仍然太少,让红色历史“活”起来,还可以做得更多。

  2021年1月4日,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上海6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被纳入民心工程之列部署推进,红色血脉正在这座城市汇聚出愈发蓬勃的朝气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