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信仰高于一切、理想坚定不畏牺牲的李大钊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1-09-24

高尚的生活 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革命信仰高于一切、理想坚定不畏牺牲的李大钊


1.jpg

李大钊就义 雕塑 于世宏 作

2.jpg 

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 (资料图片)

金秋的北京,让人流连忘返,许多人利用中秋假期探访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览展出国家一级文物420多件中,有一件编号为0001的特殊文物引人关注,这就是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

94年前的北京,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后,从容走上绞刑架,英勇就义。

38岁,他的生命定格而精神长青。22年后,他心目中的青春之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如同炽烈青春之火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高高飘扬。

94年来,他的名字和事迹,伴随着历史前进的力量始终在神州大地闪耀,被无数人所怀念……

月薪几百大洋的大学教授却选择了牺牲之路

李大钊,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每月可以拿到几百块大洋的薪水,在当时这份薪水足以养活四五十人。

李大钊本可以生活得舒适安逸、做一个教授学者,但是他却选择了“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的道路,最后为此牺牲生命。

在李大钊的一篇文章《牺牲》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段话写于1919年,收在李大钊的诗文选《随感录》中。

我们从这段文采斐然、气势雄浑的文字中,可以读出李大钊对生死存殁的清醒认知。他生来就不是为了个人的生死荣辱而忙碌的,他是为了千千万万大众的幸福而奋斗、为了青春中国的繁盛而奋斗。

在《随感录》里还有一篇《出卖官吏——蹂躏的人格》,可以看出李大钊的廉洁思想。在文中,他写下:“文官考试,听说三千元可以买得一个,你愿意得官,我愿得钱,日中为市,交易两退,也算是一个公平买卖,我们没得可说。独有那应考诸君的神圣人格,被蹂躏到这步田地,我实在为他们抱憾!”

当时世风日下,买官卖官常见,李大钊对此颇为不忿,因为他觉得买官者作践了自己本应神圣的人格。

1917年4月22日,李大钊发表在《甲寅》日刊上的《简易生活之必要》就已经劝告时人不要成为物质的奴隶:“吾人自有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当珍之、惜之、宝之、贵之,断不可轻轻掷去,为家族戚友作牺牲,为浮华俗利作奴隶……”

当时北京的物价水平,以李大钊三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一套很好的房子。但是他在北京生活了十年,一处房产也没有,他一共搬了7次家,换了8个地方,都是租房子。李大钊牺牲之后,家中只剩下一块钱的生活费。

罗章龙在文章《亢斋回忆录——记和守常同志在一起的日子》中记载:先时,共产主义小组初建,费用拮据,李大钊自愿每月从工资中拿八十元作为补助党的费用,后因家用不足,李夫人安排生活感到困难,学校知道这一情况后,决定每月交李夫人一笔费用外,其余由他自行支配。

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的工资虽然高,大多数却不是用在了自家开销上,而是将大部分的工资用到了革命事业。

李大钊倡导简易生活理念,以及朴实的生活作风,给当时接触到他的人尤其是青年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同学白坚武在日记中记载下李大钊与他的信函、诗文以及交往情况,白坚武给予李大钊很高评价——“品洁学粹”。

唤起民族的觉醒,播撒马克思主义的火种

李大钊,这位从河北大地走出来的革命先驱,为“索我理想之中华”而矢志不移地奋斗,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而英勇无畏地献身,用义无反顾的牺牲唤醒世人、致敬他信奉的主义。

李大钊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乐亭。当时的中国,可谓虎狼环伺,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

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旧中国初现了新曙光。

李大钊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他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改造旧中国的决心和激情,如同春雷带来春雨,激发着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李大钊这首《口占一绝》可谓妇孺皆知,正是他哪怕付出生命也要追寻真理的信仰写照。

时局扰攘,列强环伺,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中国越来越大,不断引起进步之士的强烈向往,同时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合力的强大,使得中国产生了一批早期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1917年,28岁的李大钊听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他感到要解决中国问题必须选择马克思主义。

这时,毛泽东也来到北京,在李大钊的安排下在北大图书馆当了助理员,月薪8块大洋。毛泽东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这个人,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他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1936年,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曾意味深长地说:“我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的时候,在李大钊手下,很快地发展,走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李大钊是我的老师。”在李大钊的教育和引导下,许多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

李大钊首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最早把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引入中国。紧接着,他又在《新青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此后,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开始在整个中国燎原。

除正式授课外,李大钊在校内外举办讲座,应邀到外地讲学,宣传马克思主义。当时是天津觉悟社成员的周恩来曾说:“《每周评论》《新青年》都是进步读物,对我的思想都有许多影响。这个时期,我的思想已从赞成革命而走向社会主义。”

陈独秀和李大钊是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人。时人有诗云: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正如李大钊所言:

“……上临绝顶,登楼四望,无限的将来的远景,不尽的人生的大观,才能比较的眺望清楚。在这种光景中,可以认识出来人生前进的大路。我们登这过去的崇楼登的愈高,愈能把未来人生的光景及其道路,认识的愈清。无限的未来世界,只有在过去的崇楼顶上,才能看得清楚;无限的过去的崇楼,只有老成练达踏实奋进的健足,才能登得上去。”

中国共产党正如同踏实奋进的健足,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行走在人间正道上。

人生的最高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北京东交民巷,街道两侧有不少异国样式的老建筑,掩映在深深的树丛中。巷子中央,有一块指示牌上写着“李大钊被捕地遗址”。深深的树影营造出一股静谧,仿佛将人的思绪拉回到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

1927年4月6日,军警、便衣侦探突然闯入东交民巷,逮捕了李大钊等人,李大钊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也同时被捕。

当时的北京城,满是白色恐怖、血雨腥风。很多朋友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不肯。据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父亲曾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是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在狱中的22天,李大钊经受多次秘密审讯。不论敌人如何威逼利诱,他都严守党的秘密,有策略地进行斗争,竭力保护同时被捕的同志和进步青年。

1927年4月28日,军阀下令:绞杀李大钊和其余多位革命者。

当日下午2时许,李大钊等20人被押往刑场执行死刑。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刑架。他身着灰布棉袍,浓黑的双眉下目光淡定,脸上泰然自若,宛如平日。李大钊慷慨陈词:

“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

临刑前,他一一扫过19位即将遇难的同志,然后将头伸进了绞环……

在李大钊的遗体上,脖子处发现有三道血印子,这说明他一共被绞了三次才壮烈牺牲。

时间流逝,这位坚定的革命者却从未远去。

李大钊有一幅有名的联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自己正是这样做的,将道义和文章有机结合起来,既用哲学认识世界,又用哲学改造世界,既勤于治学,又勇于任事。李大钊从事著述仅有十几年的时间,却为后人留下了480多篇文章,百余万言。而且,在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李大钊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被《世界图书情报百科全书》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

李大钊常说“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正因为有这样的境界,当面对生与死考验的时候,他从容地选择了为他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生命。

在李大钊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他作风质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光辉生命的写照。这幅联语,一洗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在时代大变革中迅速成为时代强音。

李大钊的精神和事迹,担得起头顶的日月。(作者: 刘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