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丨以快制快斩断病毒传播链
山东烟台首批便民核酸采样亭投入使用。图为5月24日,医务人员在烟台高新区的一个核酸采样亭中为市民进行核酸采样。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连日来,我国新增新冠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持续下降,但部分地区本土传播尚未完全阻断,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近期,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连续开展多轮大规模区域核酸筛查,河南、山东济南、浙江杭州、安徽合肥等地探索展开常态化核酸检测。
为何要开展多轮核酸检测?在疫情尚未发生的区域探索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意义是什么?记者专访了国家卫健委全国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研究员刘珏。
社会面持续出现新增病例,仍然存在较大传播风险,需尽早尽快通过更多轮次核酸检测来找出感染者
记者:近期,多个出现疫情的区域连续开展多轮大规模区域核酸筛查,意义是什么?
刘珏:在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中,核酸检测是迅速发现传染源、锁定管控目标,进而采取隔离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手段。而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潜伏期更短、隐匿性更强,这些特点导致一些早期的感染者不易被发现,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在这一情况下,只有以快制快,尽早通过核酸检测筛查出阳性感染者并采取管控措施,才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避免更大范围的传播,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另一方面,病毒从进入人体内到最终通过实验室检测查出阳性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要2到4天才能够检出。这是因为感染奥密克戎毒株在人体内的病毒数量是动态变化的。在一些情况下,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没有达到一定浓度,病毒载量偏低,甚至还没侵蚀到采样部位,则无法检出阳性。随着病毒在体内不断增殖,后期再次采样检测才能呈阳性,因此更需要短期内动态反复检测。此外,检测结果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未能采集到合适的部位等,也可能影响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对于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地区,一般会根据人群筛查结果(例如感染者检出数量及其分布等情况)及其流调结果等研判疫情形势及风险,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下一轮核酸检测及在多大范围内检测。如果早期迅速有效控制住疫情,社会面无新增病例,则不需要更多轮的核酸检测。但是,如果社会面持续出现新增病例,存在较大传播风险,就需要通过更多轮次核酸检测来找出感染者,要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早日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所以,在发生疫情的地区,核酸检测轮次主要是结合当地疫情实际来综合研判确定的。在国家卫健委印发的第三版区域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中,对核酸筛查的策略给出了指导性建议,各地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判、细化,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记者:当前,北京已经连续多轮开展区域核酸筛查,仍有混采阳性陆续被检出,原因是什么?
刘珏: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奥密克戎毒株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由于传播链条仍未完全阻断,因此仍有混采阳性陆续被检出。如果检出最后一个阳性病例后,在一至两个潜伏期内,该区域不再出现新的阳性者,就可以基本判定阻断了隐匿的传染源;而如果在一到两个潜伏期内还有新发病例出现,那么就可能存在隐匿传播尚未被发现。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特性是,在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时,平均一个人可以传播给9.5个人。但是北京市在经过全市几轮核酸筛查下来,每天的新增病例数都徘徊在50例左右,也从侧面说明了北京市目前所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起到了效果。不过,北京本轮疫情形势复杂,仍处于胶着状态,有多个聚集性疫情传播链并存,涉及企业、交通工具、快递、农贸市场、学校等,加之聚集性疫情与社会面零星散发隐匿病例交织,加大了防控的难度。此外,有些单位、企业、个人未严格履行“四方责任”。例如,有个别病例未按要求参加“应检尽检”,而感染者早期症状轻微不容易被发现,需要通过主动核酸筛查发现,当发现时已经传播给他人。
只有尽快做到“应检尽检”,对感染者和密接“应转尽转”,及时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尽早控制疫情,才能减少核酸检测轮次。因此,我们再次呼吁大家继续积极配合与支持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同心抗疫,尽早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
核酸检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采、送、检、报、核”等多个环节,最终的准确性靠每个环节共同保障
记者:在组织大规模核酸检测时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在常态化核酸检测中避免传播风险?
刘珏:在核酸检测时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采、送、检、报、核”等多个环节。既要做好物资、人员等方面的准备,提前规划好各项流程,做好各环节的衔接工作,在进行采样时,公众也需要按要求配合好相关工作,保持排队间隔、戴口罩、避免交谈等,以避免因组织管理不当而出现潜在传播风险。
具体而言,第一,要做好工作预案和组织管理。明确组织架构,理顺全链条工作流程,对辖区内各个街道、社区、小区的实际人口情况做到底数清晰,准确掌握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现状。一旦启动,要加强多部门协调统筹,建立扁平化工作机制,必要时集中办公,做好采、送、检、报、核等全流程的组织衔接。
第二,要优化采样点设置布局。综合人口数量、地理交通、核酸检测机构分布等情况,参考2000至3000人设置一个采样点、600至800人设置一个采样台的标准,来确定采样点的设置。原则上以小区为单位设置采样点,现在这个季节优先考虑室外采样点;也可以选择体育馆、展览馆、学校操场等通风良好的场地。
第三,加强采样现场的组织管理。设立清晰的指引标识,规划好进出路线,保证人员单向流动,并明确采样流程和注意事项。通过提前分时段预约、通知及采样等,减少人员在短时间内聚集,缩短排队时间。现场要配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加强秩序维护,指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安全距离,避免交叉感染。对于老年人、孕妇、残障等群体应设置绿色通道独立采样,增强人性化关怀。
第四,社会公众也需要予以积极配合。参加核酸检测的公众,要落实好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等措施,自觉服从工作人员管理。在采样过程中,手不要触碰采样台等任何物体,采样结束后尽快离开,减少现场逗留和交谈。
省会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增加公众进行核酸检测便捷性与可及性,提升疫情发现的能力与速度
记者:5月23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要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省会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等常态化核酸检测措施有何意义?如何保证核酸快速出结果的准确性?
刘珏:在尚未发生疫情,但输入风险较高的地区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有利于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灵敏性,织密疫情监测网,更早发现潜在风险,更好落实“四早”要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对于应对奥密克戎等传播力强的变异株意义重大,一方面增加了公众进行核酸检测的便捷性与可及性,另一方面提升了疫情发现的能力与速度,有力保障了大城市的常态化核酸检测能力的需求。
目前,包括深圳、杭州、大连、合肥以及江西省、湖北省的多个城市提出建设15分钟核酸“采样圈”目标,以最快速度推进采样点铺设。这些城市根据本地实际,合理布局核酸采样点,总体来看运行稳定,取得了较好成效。
正如前面提到的,核酸检测是一项系统工程,核酸快速出结果的准确性其实是涉及“采、送、检、报、核”等多个环节,最终的准确性是靠每个环节的准确性来共同保障。除了开展核酸检测相关人员的培训外,开展核酸检测的实验室质控、督导检查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要严格检测资质准入,加强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对每一家开展核酸检测的实验室进行准入监管,强化技术人员资格考核,不断健全准入登记,确保进入的机构、人员符合资质要求;另一方面,要严格检测质量控制,常态化开展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工作,确保检测质量。此外,还要重点加强第三方检测机构监管,对出现假阴性、假阳性的实验室,加大监管力度。
从新冠病毒原始株到德尔塔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实践证明,我国的疫情防控理念、方针、策略与措施行之有效
记者:近日,广东报告了我国首例奥密克戎BA.2.12.1病例。奥密克戎新亚种的出现,是否会对我国的疫情防控形势带来新的挑战?面对不断出现的变种病毒,我们应当做好哪些工作进行防范?
刘珏:奥密克戎毒株凭借其强传染性以及快速且隐匿的传播性,如今已成为目前全球最为流行的新冠病毒毒株,而BA.2.12.1又是众多奥密克戎子变体中传播速度最快的。中疾控的周报指出,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型相比,BA.2.12.1亚型在接种疫苗加强针后,仍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不过,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BA.2.12.1会导致比原始奥密克戎毒株其各种子变异体更为严重的症状。
从新冠病毒原始株到德尔塔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我国各地实践均多次证明了,我国的疫情防控理念、方针、策略与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对奥密克戎新亚种的出现,不必过于恐慌,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控理念、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按照国家要求从严从紧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此外,我们也需要继续做好病毒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病毒变异的情况,以提前做好防范。
记者:在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的基础上,我们如何用更加科学精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刘珏:我国老年人群比例高,基础疾病多,死亡风险高,且国内大范围流行时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短期内很难应对,极易造成医疗卫生资源挤兑,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动态清零”是疫情防控最佳方案。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第四阶段。需要科学精准,而精准的前提是有效。在面对快速传播的奥密克戎毒株时,在早期尚未出现社区传播时,要以快制快,第一时间统筹调配风险人群管控、检测、流调、转运、隔离、收治等各方面力量,尽快阻断疫情传播,缩小疫情波及范围,减少疫情的影响。
从疫情出现至今,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实际上,我们的防控措施也是因时因势不断调整的。例如,北京市近期专门制定了《北京市封管控区工作指引》,封管控期间一旦有新增病例或新增阳性点位,采取“一小区一策”。指引明确,封管控区实行“10+4”的管理管控政策。
封控区封控10天后,降级为管控区,人员按管控区管理4天;管控区管控10天解管后,人员开展4天健康监测。封管控期间一旦有新增病例或新增阳性点位,采取“一小区一策”,由各区疫情防控指挥机构组织相关部门研判重新确定封管控区域和时间。如封管控期间无新增病例,期满后所有人员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最后1名密切接触者离开4天及以上且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各区疫情防控指挥机构组织相关部门在充分评估基础上予以解封,做到应解尽解。上述封管控时间的调整,正是根据奥密克戎潜伏期、传播特性等科学依据制定的,这也是科学精准防控的一种体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吴晶 李云舒)